首页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学校举办“临床—基础”协同备课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4-24 22:38:45

为全面提升医学教育质量,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4月15日下午,学校组织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等相关教研室召开了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临床-基础”协同备课研讨会。来自生理学、解剖学、药理学教研室及附属医院心内科的30余名骨干教师以“电生理”章节为切入点集体备课,共同探索“校院联动 协同育人”新模式。

31AF3

一、跨学科碰撞 优化课程整合方案

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李玉芳教授以第十版《生理学》电生理章节为核心,从学情分析、教学难点、考点、教学反思、临床关联等维度展开深度解析。系统梳理了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核心概念的产生机制,结合窦房结、浦肯野纤维等心脏电生理特性,构建起从细胞到器官的立体化知识框架。

第二临床医学院心内科马晶茹主任以临床视角,通过高钾血症急救案例,生动阐释胰岛素联合葡萄糖、钙剂静推等治疗方案背后的电生理原理,并强调“基础理论是临床决策的基石”,“临床医生需时刻回溯生理机制,而基础教师若能融入临床思维,教学将更具生命力。”

解剖教研室曾亮老师则通过心血管解剖结构与疾病关联的剖析,印证了“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哺认知”的教学逻辑。

药学院李晓秀老师从抗心律失常药的内容出发,探讨了药物作用机制与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紧密联系,强调了药物研发与治疗背后的理论基础。她在交流时介绍:“深入理解药物与心脏电生理的相互作用,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关键。”

二、校院协同 构建医学教育新生态

本次备课研讨会采用“基础-临床双主讲”模式,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师于淼、张笑男以电生理技术应用、心血管疾病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将手术场景、诊疗决策“搬进”课堂,生动呈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衔接。

此次联动备课实现了三大突破:教学内涵升级,通过临床案例反哺理论教学,使“静息电位”“离子通道”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临床问题;教师能力跃迁,基础教师获得临床思维训练,临床医生深化理论溯源能力,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培养模式革新,为“早期临床浸润”教学改革提供实践范本,助力学生构建“基础-临床-科研”三位一体的能力体系。

三、结对教研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此次校院联动备课是学校推进“新医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打破学科藩篱、强化临床与基础协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新生态。学校将以此次备课会为起点,常态化推进“临床-基础结对教研”,开发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库,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为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善创新”的卓越医学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来       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质量监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