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6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药学院获得3项。如此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学院的全力支持和负责老师的巨大努力。
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疫情爆发的这个特殊的时期,作为医药相关的从业者,三位老师心系国家和民众的安危,对于创新药物研究的使命感是他们最大的动力。孙驰宇老师说:“在这个特殊时期,使命感是我们科研根本的动力,我们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晓畅和刘婷老师也表示,作为医药行业从业者,也作为母亲,不仅心系着家人,更心系着国家和百姓的安危,一直坚定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刘婷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我的初心就是教书育人,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科学育人,以自身的道德行为,言传身教,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道德品质、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开拓创新思维、勇于克服困难。”三位老师一直牢记自己的初心,不断前进。

二、不惧困难,不言放弃。
由于疫情,此次科研工作的开展过程是难上加难,但这些都不能作为科研路上的绊脚石:不能面对面就采取线上讨论,提出各自新颖的想法,增多了师生交流机会;不能出门就进行文献阅读,遇瓶颈、寻方法、解难题,交流更加细致,问题及时纠正。
开展课题,选题要新颖,要贴合现代科研需要,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这就是3位老师做科研工作的目标与宗旨。实验过程是漫长、寂寞的,三位老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对比和分析。
疫情推迟了线下的实验工作,但学校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多支持,实验工作也因此得以如火如荼的进行,并顺利完成。学校每年组织一次评审,在思路和一些细节方面为科研团队提供详细指导,并投入大量的设备和仪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药学院李刚书记积极帮助改善实验室的科研条件,升级了一些科研平台及设备。药学院副院长金戈和卢熠对老师们进行了指导,对项目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有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三位老师也因此沉下心,更加细致入微、稳步地推进项目。学校和学院的双重支持是三位老师的定心丸,更是他们的推进器!
工作和科研占据了老师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但他们的家人都很支持,在疫情期间刘晓畅老师的爱人还特意请假陪她在学校做实验。
前进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孙驰宇老师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能够融入这个科研项目,对科研有着极大的热情,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但在漫长、枯燥的实验过程中,也许大多数人都曾有过想放弃的念头,就如刘晓畅老师所言:“想要放弃的念头反反复复出现过很多次,但是每每想到国家花了这么多时间培养我们,就希望自己能够在专业上有一个更深入的研究。”
刘婷老师经常熬夜,虽然身心俱疲,但想到自己所做的是在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添砖加瓦时,所有的疲惫都被抛之脑后。她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全部热情投身于科研工作中。


三、继续拼搏,未来可期。
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资助政策有所调整,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率均有所下降,医学科学部竞争尤为激烈。在这样不利的形势下,学校中标基金数量与2019年持平,且中标率高于去年,实属不易,这些项目的中标对科研工作者有着很大的鼓舞作用。
刘婷老师表示,这是她第二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很荣幸能够通过评审获得资助。在工作中,她的周围有很多优秀的人,都是她学习的榜样,参加工作以后,她被热情的工作氛围所感染,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合理的安排着教学与科研工作,这样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刘晓畅老师感慨道:“此次的成功对不断努力做科研工作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肯定和鼓舞,加强了老师们对未来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信心。国家项目的资助为我们学校的科研带来了正确且稳定的方向。”孙驰宇老师对于此次成功倍感骄傲和自豪:“努力没有付之东流,得到了初次的成功,以后定有更高的提升空间!”
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在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医科大学目标的指引下,在学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各有关单位和全体科研人员的携手奋进、勠力拼搏下,沈阳医学院科技创新的脚步将愈加坚定有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