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为沈阳市心血管专科医院,在沈城百姓心里的地位已根深蒂固,这些离不开一届届学科带头人的忘我付出。在医院日新月异的发展下,心内科教研室主任马晶茹教授,在治病救人的路上,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路上,殚精竭虑,带领着心内人,不断开拓创新,精益求精,不仅是迈向医学前沿的引领者,更是救死扶伤路上的建设者。

为医者必先为德,从医者必定从民。马晶茹教授秉承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行医理念,施以仁心仁术,站在离生命最近的位置,以她的专业的手,爱岗敬业的心,用她的坚持不懈和无私奉献,恪尽职守,以心换心。坚守在生命的第一线,诠释着医者的使命和责任,展露着沈医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风采。
医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生命质量,它的战场是与死神、时间赛跑,与病毒、病魔抗争,将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回,让憔悴不堪的身体重新充满活力,这些都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术,以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思维理念和舍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从业近三十年,她始终如一的坚持自我,作为科室管理者,带领着团队,不断温故知新,在医学领域,向高精尖迈进。
时间就是心肌,心肌就是生命,心内科站在生命线最前沿,是临床工作中,最紧迫、压力最大的科室,急重症居多,病情凶险突变情况频发,医疗风险及压力极大。2012年,皇姑院区大楼正式投入使用,为打造成沈城西北最大的医疗体系,科室力求为西北居民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近12年来,马晶茹教授带领着科室一步步从无到有,不惧前路艰辛,坚持不懈地在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上,以及医疗质量上踔厉前行。从接手时15名医护人员和10名住院患者,设备稀缺,技术单一的医疗环境,如今发展成25名医护人员,以及60张病床满床,一个设备齐全,技术先进、医疗全面、力量雄厚,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的心内大科,并多次被评为优秀科室和先进集体。作为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心内科党支部书记,皇姑心一科主任,引领着心内团队,在不断的付出和努力下,成功申请了四个国家级疾病诊疗中心,胸痛中心、房颤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形成以心血管疾病介入诊治为技术特色的临床专科。2015年,作为沈阳市属中唯一的医院,参加了“中国急性心梗救治项目辽宁省8家直接PCI医院”。2018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专科。与此同时,重人才培养,合理安排进修和加强人才引进,打造高水平专科团队。她的团队被沈阳市卫健委、沈阳市医师协会、辽沈晚报评为“特色团队”,她所在的党支部被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授予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及沈阳市教科工委先进基层党支部。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马晶茹教授深知,医疗技术是医疗质量的核心,技术的提高和创新,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减轻她们的痛苦,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医疗水平,推进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她带领着科室团队,不断的开展学习,心血管医学的最前沿知识,最新的指南讲座,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不断引进新技术等,引领着科室的诊疗水平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医术高超驱疾苦,生将痛弱变康宁。十几年来她带领着科室团队向医学前沿不断迈进;先后开展了拘禁球囊保护边支;药物球囊处理原位大血管病变;血管定量血流分数检测技术;IVUS指导下的无烟PCI术;优化处理大于270度的冠脉钙化病变技术;双腔微导管反转导丝技术;无导线起搏器Micra植入;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治疗难以通过的支架内再狭窄;使用Shockwave冲击波球囊进行能量钙化碎裂术处理钙化病变等新技术,填补了很多市级空白,她将不遗余力的为沈城广大心脏病患者呈上福音和希望。

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2018年10月15日,随着120的疾驰,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皇姑院区收治了一位特殊的患者,男性,57岁,突发胸痛2小时,性质剧烈,伴大汗,持续不缓解,被送至急诊室时,患者情绪不稳,焦虑恐慌尤甚,一直在说“救救我!救救我!”,当时患者已经出现了心源性休克的表现,躁动,血压和心率极不平稳,在没有直系家属及无法交纳治疗费用的情况下,马晶茹教授在第一现场,指挥着抢救,并启动了胸痛救治流程,争分夺秒,和时间赛跑的路上,没有多余的顾虑,只有眼前的生命。迅速的开通了罪犯血管,进行了PCI治疗,但多支血管病变,依旧凶险无比,患者出现了恶性心律失常,又马上植入临时起搏器,紧锣密鼓的抢救,患者病情转危为安。心梗患者有黄金90分钟,而这个患者D TO B(达到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的时间)时间只用了36分钟,便开通了血管,无疑为患者的病情转归和预后提供了莫大的助力。整个救治过程,没有直系亲属,没有治疗押金,马晶茹教授用实际行动传授着:在生命面前,医者,只有救死扶伤的信念。

作为教学医院,科室承担着理论课、课间实习及生产实习、以及规培医师的培养任务,作为心内科教研室主任,马晶茹教授尤其重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她说这是医疗储备力量,也是医学的延续和传承。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定期组织开展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示范及技能大赛等多形式教学。

作为沈阳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导师,指导的研究生的论文多次获得沈阳医学院优秀研究生论文,研究生也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在研期间,发表SCI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因此她也被评为沈阳市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她深知科研是医学进步的根本,多年来她先后主持3项辽宁省科技厅、2项辽宁省教育厅、2项沈阳市科技局的科研课题,1项沈阳市科技创新智库决策咨询课题,1项沈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多项沈阳医学院及沈阳市卫健委科研课题,科研经费总计达100多万元。她牵头的《脑钠肽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定研究》、《重组脑利钠肽对急性心梗患者介入术中及术后的影响》项目,分别获得沈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沈阳市卫生局应用推广新技术二等奖;还有《伴肾功能不全的老年ACS患者PCI术后发生谵妄的预测及干预》项目获沈阳市自然科学成果优秀奖。其中2021年结题的辽宁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课题,建立了“Hospital to Home”的分级诊疗模式,发出了高质量的SCI论文,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第一负责人申报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发明专利,以主编和副主编参编著作2部。同时,她还指导团队的中青年医生主持多项科研项目:有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沈阳医学院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她在团队中规划5年内完成在研的省市课题,发表SCI论文及高质量的国家级论文,紧接辽宁省科技厅课题的研究基础,拟明年申报国自然课题,申报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救死扶伤忙昼夜,寒冬炎夏省昏晨。无论春节还是国庆,无论白昼还是夜半,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急诊电话进来,都会迅速赶往医院,救治急重症患者,几十年来一如既往,在救死扶伤的路上,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曾为患者实施介入手术,连续17小时的奋战,加班至凌晨1点,方才结束。
十一加班至深夜,不让患者等天明。本是举国同庆的节日,马晶茹教授总会坚持不懈地在节假日期间来院查房,安排病情反复患者,假期期间进行介入手术,降低病情转危风险,同时缩短住院周期,不但为患者节省住院费用,还能实现一部分患者回家过节的迫切心愿。
在新冠肆虐之际,尚处于严格管控时期,一位身在管控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120送至医院,马晶茹教授接到通知后,院里统筹规划,在负压担架的保障下,全程陪同患者入导管室救治。隔离疫情不隔离爱,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面对生命,她一如既往的冲上前,排除万难,争分夺秒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在封闭管理期间,她带领着大家攻坚克难,勇于担当, 在防控的有效治疗手段下,让一位90岁高龄的重症患者转危为安,在解开管控之际,这位老人的一个深鞠躬,让马晶茹教授这位身经百战的战士都热泪盈眶。她说,这是百姓给医护人员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治病亦要防病,这是她常在查房时说的话。防止疾病加重和复发,是救治后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点,马晶茹教授带领团队,设立了多渠道实施防病理念入万户的系列举措。在教室开展患教讲座、建立微信公众号、致出院患者的一封信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授防病理念及具体措施。此外,她本人还多次被请到辽沈名医、北方名医、今日头条、新华大健康、指尖等媒体进行宣讲,加深广大民众对疾病的认识,做到防病,防患于未然。
除此之外,还定期带领团队,走访社区、养老机构、退役军人活动中心、乡镇卫生所进行宣教,以及义诊。加深“治病更要防病”的理念,开展"如何遏制冠心病的源头"等专题讲座,季节更换时如何注意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如何做到及时就医等一系列维护健康的知识宣教。每次义诊,还设有心血管疾病的一些常规检查,进行详细的问诊,给出指导用药及必要时的就医指导,多次举办的义诊活动,都极大方便了基层百姓就医,切实为广大居民送健康、送爱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从业多年,马晶茹教授在心血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带领的心内科团队在百姓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但她深知,学无止境,尤其医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更要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她始终呼吁:作为医护工作者,就要用精湛的医术和精细的服务为患者撑起一片生命的晴空。
人物简介:
马晶茹,主任医师,医学教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教研室主任,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内科专业基地教学主任,皇姑心内科党支部书记,皇姑院区心血管一科主任。2014年首批被聘为沈阳医学院专硕导师。现任国家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医院导师,辽宁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肺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与细胞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辽宁省生命科学学会心脏重症委员会常委等。获沈阳市卫生局“十佳医生”,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沈阳市教科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