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医学院校本部设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生物与医药、口腔医学、护理五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沈阳医学院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我校重点支持和强化建设的学科之一,其所在学院前身为创立于1958年的医学基础部,2006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在1987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基础医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内涵建设逐步深化。1996年和2004年分别与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2013年获得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现设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医学药理学5个二级学科,建立了人类表型组学、呼吸道微生态学、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肾脏钙化的分子机制、血管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等特色发展方向。目前本学科在读全日制研究生203人。近5年,本学科指导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35人。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4篇,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本学位点共设有5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向,分别是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医学药理学。
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体质人类学和人类颅面表型组学研究;②系统性损伤、疾病及肿瘤分子机制和防治:脊髓损伤机制与诊疗以及脑损伤血脑屏障开放相关基础研究;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以及氟中毒的发病分子机制及防治;膳食纤维的益生特性及其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研究;消化道肿瘤、脑胶质瘤侵袭迁移机制研究;③法医学方向:毒品原植物定性鉴定及其理化成分的药理学研究;法医疑难性生物检材的分离及个体识别,物质滥用致精神行为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
2. 免疫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肿瘤发生及抗肿瘤免疫: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及PD-1在肿瘤发生及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基于纳米材料药物递送系统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②酒精影响认知的神经免疫学机制研究;③多甲氧基黄酮类物质在肺动脉高压、PM2.5所致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效应及机制研究;④果蝇造血及天然免疫的调控机制研究。
3. 病原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从微生态学、病理学、免疫学、环境卫生学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揭示大气污染对呼吸道的损害及其机制,揭示大气污染物对机体健康及呼吸系统的损害效应及健康效应指标,筛选呼吸道益生菌,为基于微生态的大气污染物健康效应评价及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②病毒与病毒相关肿瘤的分子机制研究;③抗病毒与抗菌药物筛选及制剂开发。
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的血管损害机制研究;②肾钙化性疾病发病机制与药物治疗研究;③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④肿瘤发病机制与早诊、早治研究。
5. 医学药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新型纳米制剂研究:新型肿瘤靶向纳米诊疗制剂及医用辅料制剂处方设计与制备;②消化道肿瘤药理作用机制及靶向药物研究:以细胞信号通路为靶标的药物设计与抗消化道肿瘤的药效评价;③基于人工智能的呼吸系统药物筛选:细颗粒物生物毒理研究与中成药抗COPD机制研究。
近5年,本学位点研究生指导教师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3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1项,累计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近5年,本学位点研究生指导教师发表科研论文17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37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获得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本学科拥有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106人,其中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8人,占比为93%。学科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学术头雁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5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7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5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6人、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1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项目”人选1人。省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4人、市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7人。
学校持续加大对基础医学学科的资源投入,精心构建研究生教学、科研探索与学术交流的一体化平台。目前本学位点实验室总面积684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241.12万元。学科下属实验室中人类族群特异性及重要疾病表型组学研究实验室、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皮肤粘膜软组织创伤修复重建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表型组学研究实验室、环境污染与微生态实验室、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肿瘤进展关键标志物筛查与靶向治疗实验室、肾脏钙化疾病防治实验室、消化系统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血管生物学实验室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人体成分分析仪、智能化多功能鼠行为测试系统、动物轨迹跟踪系统、膜片钳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切片扫描仪、流式细胞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实时荧光定量 PCR 仪、低温高速离心机以及电泳及转印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为培养本学科研究生打造了卓越的科研平台与完备的实验条件。
公共卫生学院启承1951沈阳市卫生技术学校,1952年10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市卫生学校,同年招收公共卫生医士,开始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公共卫生人才。1958年8月,学校更名为沈阳医学专科学校,开设卫生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由中专升格为专科教育;1987年5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沈阳医学院,卫生系改为预防医学系,开始招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013年9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022年获批公共卫生(MPH)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医养健康管理学,共6个二级学科。本学科现以国家大健康、大卫生战略发展方针, 《沈阳医学院“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高质量发展把医养健康专业作为重点学科建设。正在打造以临床医学类专业为主干,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为优势,以护理学康复治疗学、中医学、全科医学、老年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养老服务管理等“医养结合领域”相关学科专业为重点的“新医科”专业集群。
近五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20名。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21人,148名学生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820人次学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2023年沈阳医学院“幸福医养”社会实践团队获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共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并获奖66次、2篇毕业论文获“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生法人注册成立“尚膳创研(沈阳)科技有限公司”、获批辽宁沈阳医学功能食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和卫生毒理学、医养健康管理学六个二级学科,其中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毒理学是学校重点学科;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学校重点培育学科。各学科研究方向和特色如下: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研究方向:慢性病发病与控制策略研究,疾病负担与卫生政策研究,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内容与特色:主要开展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研究、人群疾病风险评估、慢性病管理,环境污染物暴露的人群危害研究、遗传易感性与癌症风险研究等,疾病统计与肿瘤防治研究、基层卫生服务与卫生政策研究。在针对基层急需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卫生政策调整等能力和技术,培养该方面应用型人才。
2.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研究方向: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环境污染物的神经毒性,环境流行病学研究。
研究内容与特色: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其中,大气污染与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探讨大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机制及其生物标志;环境污染物神经毒性主要从神经元-胶质细胞网络和表观遗传学角度研究砷、镧和汞等环境污染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环境流行病学重点环境污染物与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
3.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研究方向:营养与骨健康,植物营养素及利用,食源性健康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等。
研究内容与特色:在营养与骨健康、生物活性物质生理功能及产品开发形成鲜明特色。其中,营养与骨健康,主要探讨生物活性物质,特别是花色苷在骨质疏松防治方面的作用;特殊人群中,重点关注大学生骨密度影响因素及改善,社区服务对老年人骨健康促进等。此外,软枣猕猴桃、橘柑皮提取物、玉米紫色植株色素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生理功能及健康干预作用研究。
4.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研究方向:金属对儿童学习记忆的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妇幼保健。
研究内容与特色:主要针对儿童、妇女两个群体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生长发育问题及多发疾病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开展研究,同时从事金属毒理学尤其铝的神经毒性机制探索,围绕金属铝开展动物实验和人群研究,探索铝对实验动物和儿童少年认知能力的毒性作用。
5.卫生毒理学
研究方向:环境污染物雄性生殖毒性,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雌性毒性及发育毒性、环境化学物的免疫毒作用。
研究内容与特色: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环境污染物的生殖发育损伤及机制,包括出生前后暴露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子代生长发育关键基因影响、低剂量效应等。从内分泌的角度,研究化学物的免疫、神经毒性机制及联合作用模式。主要研究方法涉及暴露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
6.医养健康管理学
研究方向:医养健康管理,医养健康促进,医养教育研究。
研究内容与特色:通过研究老龄社会因素与老年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研究老龄社会卫生状况及其变动规律,为制订和建设老龄社会卫生策略和医养健康服务制度;建设医养健康管理体系,提供及时、有效、适宜的医养健康服务,改善老龄社会卫生状况和老年人健康水平,整合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三大体系资源,为创造出最大的老龄健康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提供科学支撑。
近五年累计科研经费达1123.35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共157.75万元,纵向课题经费共965.6万元,师均5.62万/年;获批省级以上课题57项,含国家级课题10项,横向课题24项,累计项目数86项,师均2.15项/人。近五年,发表论文169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成果转化2项,累计金额4万元;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以上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4项,出版专著2部。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设有1位学科带头人,5位学术骨干,其中45岁以下教师占比为60%,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为86.7%,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65人,专任教师40人,校外导师28人。本硕士点导师教学科研成果稳步提升,近5年来获得“沈阳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2人、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沈阳市C类领军人才2人、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等人才荣誉称号。近五年,有3位导师获评“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本学科现有辽宁省“环境污染与微生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医学功能食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环境与人口健康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研平台。教学基地包括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和实训教学。现有中文藏书54.78万册,外文藏书0.48万册,订阅国内专业期刊7种,订阅国外专业期刊4种,中文数据库12个,外文数据库4个,电子期刊读物2.6万种。
实验室实施共享,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0余台件,实验室面积2000m²,设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毒性病理室、理化检测实验室、分子流行病实验室等。另外配备了用于数据分析的SPSS正版软件,其中包括50万元以上的自动式染毒控制系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单浓度小动物口鼻动态暴露系统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物学学科是沈阳医学院着力建设和发展的一级重点学科。从1987年我校升格为本科高校后即开始重点建设,学科历史悠久,发展快速。多年来,学科发展紧密结合国家及辽沈地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我校“内涵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优秀成就。2024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2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学科现设有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4个二级学科培养专业。现有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较高、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拥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辽宁省《生理学》优秀教学团队等多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团队。
本学位点共设有4个二级学科的培养方向,分别是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生理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疾病的线粒体调控及干预机制研究;②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信号通路调控研究。
2.遗传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人类表型组学;②肾结石疾病的基因风险机制研究。
3.细胞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调控机制;②果蝇造血缺陷及血细胞吞噬功能异常的表观遗传学研究。
4.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①乙酰化修饰与分子靶点筛查;②神经退行性疾病及脑损伤相关机制和药效学研究。
本学科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强,近5年各项科研成果显著。专任教师在本学科领域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及以上学术论文共计93篇,其中中科院二区及以上高水平SCI论文31篇,论文被引用次数累计588次。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9项,累计获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1488.75万元。主持或参与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40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8人,具有博士学位指导教师占比为100%。学科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2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沈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
学校持续加大对生物学学科的资源投入,目前本学位点实验室总面积1995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1202.28万元。学科下属人类族群特异性及重要疾病表型组学研究实验室、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表型组学研究实验室、肾脏钙化疾病防治实验室、血管生物学实验室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依托我校科学实验中心科研平台,拥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细胞生物与遗传学3个教研室及机能实验教学中心,为研究生培养提供坚实的平台保障。
沈阳医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辽宁省转型发展示范专业、辽宁省特色专业、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沈阳市示范专业和沈阳市重点发展专业。学校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14家教学医院及实践基地。目前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全科医学等15个二级专业领域。学校积极探索高层次应用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加强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提高与应用,建立与地方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生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及其他6所教学基地均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地拥有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充足的诊疗资源,病源丰富、病例病种齐全,充分利用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辽宁省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和实践基地,并借助辽宁省手外科干细胞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临床与医技科室、医学实验室及技能检查室等临床试验和研究平台开展学术研究,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平台,能够满足研究生的学习和实践需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授权点现有导师102人,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临床专业技术人才。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中荣获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沈阳市政府特殊津贴2人,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11人,沈阳市“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百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获各级各类科研经费千万余元。省级以上科研成果2项,SCI收录69篇,北大核心103篇。
2022年9月,我院获批公共卫生(MPH)硕士学位授予权。2023年9月开始招收首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两年,培养硕士研究生101名,25年共招收70名研究生。
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方向,秉持“宽口径”“重交叉”和“个性化”特征。研究生培养始终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具备岗位胜任力、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发挥专业能力的实战型公共卫生领军人才,满足国家构筑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主动优化公共卫生的专业结构和内涵建设,全面支撑公共卫生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
近五年累计科研经费达1123.35万元,其中横向课题经费共157.75万元,纵向课题经费共965.6万元,师均5.62万元/年;获批省级以上课题57项,含国家级课题10项,横向课题24项,累计项目数86项,师均2.15项/人。近五年,发表论文169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成果转化2项,累计金额4万元;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以上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4项,出版专著2部。
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09人,专任教师49人,校外导师70人。本硕士点导师教学科研成果稳步提升,1人获得“沈阳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获“沈阳高校师德先进个人”,2人获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获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获沈阳市C类领军人才、1人获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人才荣誉称号。近五年,有3位导师获评“沈阳市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本硕士点现与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省血液中心,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沈北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0余家公共卫生相关事业单位达成联合培养合作。
我校药学专业专科教育始于2005年,本科教育始于2016年。2019年下半年,成立药学院。学院成立之初设有药理学、化学2个教研室。2021年设立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生药与天然药物学、药学实验教学中心5个教研室,现共有7个教研室,同年获批辽宁省本科一流专业。2024年获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历经多年建设与发展,我院办学实力、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在省内外本领域内逐年上升。
本学科设有生物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食品工程三个专业领域,建立了制药工程与技术、药物合成工艺、药物新辅料与纳米制剂、药物质量标准研究、生物技术与微纳技术、生物医学分子探针、生物药物制造技术、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新型诊疗一体化等学科特色方向。
近年,药学院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扶持,引导广大教师潜心科研与致力创新,接连获批辽宁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沈阳市医药分子诊疗探针研发重点实验室两大平台,高水平科技成果不断产出。截至目前,已公开发表高质量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Coord. Chem. Rev.等中科院一区高水平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企事业技术合作横向课题20余项,累计经费达1300余万元。
药学院目前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专任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占比达100%,教授4人,副教授19人,其中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拔尖人才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人,入选2024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沈阳市各类人才25人,博士后6人,留学博士或访问学者4人,具备硕士生导师资格25人。学院目前拥有护理药理学、麻醉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药物分析、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优秀教学团队。
药学院现有辽宁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沈阳市医药分子诊疗探针研发重点实验室及药学公共实验平台,实验室占地总面积达2490平方米,包括10个教学实验室,药物合成实验室、精细化工实验室、制药工艺放大室、制药工程研究室、无机药物与功能材料、材料表征分析仪器、智能递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经皮递送等14个科研开发实验室,配备仪器730套,总价值1570余万元。
学院与省内外本领域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交流和合作关系,实践平台包括直属医院、非直属医院及各地医药类企事业单位等20余家教学实践基地,如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四二医院、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医药集团(本溪)北方药业有限公司等,形成“产-教-研”一体化的药学专业办学平台,对于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形成有力支撑与支撑。
沈阳医学院口腔医学专业于2024年成功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作为沈阳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沈阳市口腔医院全面承担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沈阳市口腔医院始建于1947年,前身为“沈阳市牙科医院”,是东北地区较早成立的公立牙病防治机构。医院和平院区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浑南院区占地44546平方米,形成“一院多区”格局。现编制牙科椅位200台、病床100张,年门诊量约20万人次。
作为唯一市属的口腔专科医院,沈阳市口腔医院是集口腔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数字化口腔专科医院,是辽宁省、沈阳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沈阳市口腔医学会会长单位,沈阳市口腔临床质控中心挂靠医院,是“微笑列车”“市儿童口腔健康服务”项目承办单位。
医院先后获得“辽宁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省诚信服务杯优秀达标单位、双十佳人民满意医院、沈阳市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城市突出贡献单位、最美沈阳人等荣誉称号。
医院现有教职员工323人,现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沈阳市口腔医院各科系学科骨干在国家、省、市担任学术团体职务57个。其中国家级学术团体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的理事1名、常委5名、委员10名;省级学术团体—辽宁省口腔医学会、辽宁省医师协会副会长1名,主任委员3名,候任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14名,常务理事6名,常委1名,委员45名。
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研究方向如下:氧化锆种植体及其表面生物活性处理;唇腭裂序列治疗;面部整形美容;上、下颌骨牵张成骨;即刻种植;自体骨移植;口腔黏膜干细胞的培养与移植;牙周与正畸相关的序列治疗;颌骨骨坏死及颌骨再生的发生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前牙美学种植及修复;药物在种植时对颌骨的影响;干细胞诱导分化;组织工程学;生物材料;口腔正畸学;牙周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口腔医用生物材料;口腔内细菌微生物;牙髓干细胞、口腔修复学;口腔种植学;口腔材料学。
医院口腔修复、牙体牙髓病、牙周病、颌面外科和种植科为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正畸团队为沈阳市特色专科。医院获批辽宁省口腔生物材料修复技术应用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市口腔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沈阳市重点实验室。医院系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和沈阳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大连医科大学及沈阳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近五年,研究生指导教师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1 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 1 项、三等 3 项;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三等奖 2 项;沈阳市技术攻关优秀成果奖 1 项。主持沈阳市卫健委课题 1 项;主持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 2 项主持沈阳市科技局项目 1 项;累计参与省市科研课题 10 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8 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5 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 SCI、核心期刊杂志发表专业论文总计五十余篇。
2011年获批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获批科系为“口腔科”。2014年批准为国家级基地(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的协同基地)。2019年,获批第三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主基地,每年招收规模为26人,其中招收硕士并轨研究生13人。现有5个专业基地:口腔全科、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和口腔正畸科。
2013年招收第一批学员,已招生10批国家级及省级学员,2016年开始招收并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前共计招生163人。已结业人员110人,结业率100%。目前在培人员含并轨生68人,其中本院规范化培训学员2名,社会人员29名。
2024年我院住培结业考核首考通过率100%,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国位次99.94%。近三年结业考核总通过率,我院为97.22%,排名全省第二。
沈阳医学院护理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949年建校的沈阳市立高级护产学校,七十五年来,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优秀护理专业人才,其中包括第四十一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八五级护理专业毕业生聂淑娟。2003年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护理学专业2007年被评为沈阳市属高校示范性专业;2010年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本科特色专业;2017年获批市属高校建设重点专业;2018年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成为当时全国279所拥有护理学专业的学校中第26所通过认证的学校;2021年被评为辽宁省一流专业;2023年获评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4年获批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2025年,首批录取34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护理学涉及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等多个因素,以“维护人在生命周期和健康过程中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照护活动”为核心的学科体系包含下列8个二级学科。护理学院导师团队紧密围绕当下医疗需求与行业发展趋势,结合个人研究专长,凝练出以下四个研究方向,分别为:成人与老年护理、母婴与儿童护理、健康与慢病管理学、急危重症与创伤护理学。
近五年教师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其中,省级4项、市级5项;教学改革项目16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4项,市级2项,校级9项;发表科研论文62篇,其中,SCI收录3 篇、中文核心期刊8篇、国家级期刊30篇,省级21篇;发表国家级教改论文4篇;获得国家级专利授权11项,市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项。
专业教师176人,其中校本部教师24人,博士占比29.17%,高级职称62.5%。临床教师152人,均为本科学历,高级职称占比38.2%。教师队伍中有沈阳市拔尖人才、辽宁省教学名师、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名教师及优秀教师1人。在国家级、省、市级学会及学术团体任职 27 人次。多名教师在全国、省、市级教学竞赛中获得奖项;导师队伍共有7人,其中博士学位3人(42.86%),博士在读1人,各级学会任职7人。形成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图书资源 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12,616平方米,拥有阅览席位1400个,其中电子阅览席位230个。馆藏纸质文献108万余册,电子图书85万余册,其中可供护理学专业教学及科研使用纸质文献65万余册,电子图书78万余册;自2020年1月至今,图书馆购置护理学专业图书共计5878册。其中中文图书4885册,外文图书140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853册;同时积极开展数字资源建设,先后引进中外文数据库16个,订购的中外文数据库多以医学相关专业为主,其中包含期刊论文、博硕论文、会议论文、教学资源、考试题库等各类医学信息资源,对提高护理学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推动护理学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共享科研平台 共享多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其中公共卫生学院实验室面积2000m²,设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毒性病理室、理化检测实验室、卫生微生物实验室、食品检测实验室、神经行为实验室、分子流行病实验室等。现已获批“辽宁省高校环境与人口健康重点实验室”“沈阳市食品安全与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实验室”“沈阳市慢病评估与健康干预重点实验室”。拥有ICP-MS、LC-MS、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等仪器设备1609台(件),总价值2122.57万元,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条件。
校内模拟实训平台 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总面积2000㎡,拥有教学设备880余台件,总值1000余万元;下设基础护理模拟病房实训平台、内外科多功能实训平台、健康评估实训平台、老年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助产技能综合实训平台、急危重症综合实训平台、儿科护理实训平台及护士人文礼仪实训平台等8个实训教学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模拟临床护理情景,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培养基地拥有2所直属三甲附属医院、15所教学实习基地,覆盖急症、妇儿等专科领域拥有丰富的校外教学资源。其中在附属中心医院和附属二院分别设立外科护理教研室和内科护理教研室,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和教学医院辽宁省电力医院分别设立护理临床实践教学中心。此外,还建立了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管理实践基地和2所省级示范养老机构老年照护实习基地,能够充分满足“以研究方向为引导,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专科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硕士学科一览表 | ||
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授权点 | 二级学科(领域) 代码 | 二级学科(领域)名称 |
基础医学(1001) | 100101 |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
100102 | 免疫学 | |
100103 | 病原生物学 | |
100104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
生物学(0710) | 071003 | 生理学 |
071007 | 遗传学 | |
071009 | 细胞生物学 | |
071010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1004) | 100401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100402 |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 |
100403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
100404 |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 |
100405 | 卫生毒理学 | |
1004Z1 | 医养健康管理学 | |
公共卫生(1053) | 105300 | 公共卫生 |
临床医学(1051) | 105101 | 内科学 |
105102 | 儿科学 | |
105104 | 神经病学 | |
105105 |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 |
105106 | 皮肤病与性病学 | |
105107 | 急诊医学 | |
105108 | 重症医学 | |
105109 | 全科医学 | |
105111 | 外科学 | |
105113 | 骨科学 | |
105115 | 妇产科学 | |
105118 | 麻醉学 | |
105120 | 临床检验诊断学 | |
105123 | 放射影像学 | |
105124 | 超声医学 | |
生物与医药(0860) | 086001 | 生物技术与工程 |
086002 | 制药工程 | |
086003 | 食品工程 | |
口腔医学(1052) | 105200 | 口腔医学 |
护理(1054) | 105400 | 护理 |